南京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京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中国人民大学周立: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大核心机制
发布时间:2018-03-21     浏览次数:     来源: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特定时期,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继若干个中国之谜之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再为世界增添一个现代化进程中同步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国之谜

中国发展道路迥异于西方,已经带给了世界若干个中国之谜,如科技应用的李约瑟之谜,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韦伯疑问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麦金农之谜。诸多中国之谜,来源于西方理论和经验,不能有效解释中国发展实际。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再一次走出一条农村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为解决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普遍衰落问题作出有力回应,并有望打破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退这一铁律,凸显和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四个自信

任何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不能闭门造车,中国梦与世界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欧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日韩等东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现代化进程同时伴随乡村凋敝,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步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的中国,也出现了明显的城乡差距过大、乡村治理失序、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同步现象。直面中国社会新矛盾,积极回应时代新挑战,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学习汲取国际经验,展开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同步这三大问题的三大核心机制的深度研究。

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城乡差距过大。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核心机制,就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主要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实施,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投资缺口较大这四大问题,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充分问题,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个核心机制,是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破解乡村治理困境,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通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中国最大的发展不同步问题,是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三个核心机制,是找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一最大短板,切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补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发展短板。通过七条道路(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中国特色减贫),推动生态宜居与乡村生产生活发展相适应,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针对上述三大问题和机制,笔者认为,由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巨大差异,欧美国家乡村发展经验,很难对中国带来直接的借鉴价值。一方面,农业资源禀赋截然不同,使得欧美国家不可能产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基本概念,从而难以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等目标,提供切合中国实际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发展历史和乡村特征的显著差异,使得在乡村治理体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三权分置等方面,对中国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目标,也难以带来可资借鉴的经验。欧美国家也没有国家主导土地再分配的历史,政治背景也大不相同。相反,亚洲各国和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在农业资源、发展历史、乡村特征等诸多方面,与中国有很强的相似性。亚洲经验,尤其是东亚地区经验,会对中国产生良好借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率先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实施了名称不同但内容近似的乡村振兴战略。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新农村建设、中国台湾的社区营造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这要求我们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国内外多种乡村发展经验。通过这种国际国内形势综合分析的办法,使得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道路,走得更稳。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