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讯(通讯员 于存勇 记者 张欣然)2020年,南京市江宁区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要求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从“三清一改”拓展到“四清一治一改”,重点难点都在于“改”,即着力改变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发动农民积极参与美丽田园乡村建设。
今年以来,江宁区依托第三方服务,围绕陪伴、培育、改变做文章,创新文化认同、利益驱动、社区营造、多元共治“四线联动”新模式,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村民共建三阶递进,以教育引导改变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实现“干干净净迎小康、田园乡村更美丽”。
乡贤带动提升“改”之文化认同
发挥示范效应。成立乡贤文化促进会、建成乡贤名人馆,遴选近600位具有“江宁籍、江宁缘”的各界知名人士返乡助力。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村民文明意识大幅度提升。
提升心理认同。结合各社区(村)不同历史文化,进行挖掘、包装,策划设计村庄品牌,运用于村庄视觉系统、生态特产包装设计,挖掘品牌故事,重塑乡村文化认同,目前,江宁区已形成吉山“小吉灯”等一批基层文化品牌。进行村庄解说员培训,开展新潮课堂,培育乡村文艺队以及定期开放周末影院,并结合乡村美景手机拍活动,促进村民发现美、创造美,在线分享乡村生活,增进与时代同步的自信。
通过丰富文化生活、增进邻里交流、亲情交融,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实现了“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
试点先行创新“改”之利益驱动
经济利益是直接动力,但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确定“着力改”的利益驱动点。江宁区选取善南自然村为试点,第三方小组驻村后,借鉴“时间银行”的理念,采取村庄原有的美丽庭院积分制,培育村庄品牌项目—“善岚银行”,取意善良之风,即景观维护、志愿者服务、村庄巡护服务、农药包装物回收站等村民付出的善行,都可量化为“善岚银行”的储蓄,兑换生活物品和“幽栖祖堂”品牌生态物产。同时,打造特产助销渠道,充分利用村庄茶园、竹林、瓜果杂粮、农家美食等物产,通过帮助村民包装推介、直播带货,发展乡村民宿进行三产创收。通过以上方式驱动经济,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庄清洁治理的积极性,激发了自身“着力改”的源动力。
社区营造延伸“改”之实施路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综合工程,也是系统工程,涉及环保、环卫、农业生产、村庄景观等多项工作,社区从策划阶段、空间规划、实施维护阶段全程跟进,为村民“着力改”延伸路径,赋能注力,产生综合效应。在善南村的试点过程中,以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为切入点,首先提升景观建设,在景观建设方面增加了公共景观的实用性、功能性,同时应因地制宜,在保障老幼实用性的基础上,促进村民自主参与社交活动。其次,带动村民绿色生产,推动田间地头废弃农膜、农药瓶的清理、集中回收。再次,营造和谐的乡村生活氛围。创建美丽庭院后,社区进行多次回访,指导庭院四季的打理维护,保持四季秀美。
垃圾分类是工作的难点,也是每一个人都切身相关的事情。第三方小组经常以垃圾之名和村民展开互动交流,进行培育引导,正确推行垃圾分类。村民得到赋能注力后,自改能力提升,参与平台扩展,共建与共享相互促进,社区文明风尚得以逐渐改变。
共治共享促进“改”之常态长效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必须春风化雨,久久为功。为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江宁区着力加强长效管理,坚持政府、社会、村民三级递进,把村庄清洁工作与乡村治理试点相结合,构建形成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一体”的新格局,根植乡村公共性,推动村民共建共治,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在全市率先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形成了由1个区中心、10个街道实践所、201个社区实践站和891个实践点纵贯横通的全覆盖阵地体系,建成201个村(社区)的志愿服务阵地和队伍。构建“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旅游服务组织+行业协会组织”的1+3党组织服务体系,形成了党建“微课堂”、活动“微阵地”、为民“微服务”、基层“微治理”、党群“微家风”的“五微模式”。
以社会服务为抓手,以党群联动为纽带,联动多元力量带头参与,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引领村民塑造向上、向善、向好的精神风貌。同时,关注青少年群体,以“乐游课堂”等学生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将垃圾分类、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内容融入活动中,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文明整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