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京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拓展螃蟹产业链 铺就特色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0-09-17     浏览次数:     来源:

秋风起,蟹脚痒。最近一段时间,高淳区螃蟹养殖户孔祥华不仅要每天巡查蟹塘,还得四处开拓新市场。

9月14日下午,记者在和丰园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孔祥华时,他刚从南京市区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久等了,上午正好在北京华联超市讨论螃蟹上架的事情。”他略带歉意道。

“今年螃蟹情况怎么样?”

“‘鲈蟹混养’试验基本成功,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位“新农人”笑着说。

告别“靠天收”,养蟹也讲究

孔祥华是固城街道桥头村村民,“小时候,方圆十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螃蟹。”他说,虽然养蟹的多,可螃蟹产量参差不齐,有些亩产收益可达1万元,有些却只有2000元,不少农户辛苦一年甚至还会亏本。不想“靠天收”的他在2009年离乡到外地搞环境治理工程,直到2014年,他决定带着自主研发的微生物制剂产品回乡创业。

“回来才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还是在用传统方法养螃蟹。可时代变了,养螃蟹也要换换思路了。”嗅到“商机”的孔祥华想到利用微生物制剂净化蟹塘水质,用“新技术”养螃蟹。

位于团结圩的120亩养殖基地成了他最好的试验田。记者看到,这里的蟹塘配备了微孔增氧和轮叶水车,实行“两道增氧”,扁担草、水葫芦等水草摇曳。“蟹养得好不好,要看水质、蟹种和饵料,尤其水质是关键。”孔祥华现在是调节蟹塘水质的专家,通过投放轮叶黑藻、扁担草等水草,配合螺蛳、杂鱼、小虾和大豆、玉米、小麦这“三荤三素”,加上微生物制剂,能为螃蟹营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去年螃蟹平均规格公蟹4.7两、母蟹3.2两,每亩净收益4700元。”

鲈蟹混着养,科技来“增氧”

螃蟹养殖虽已步入正轨,但怎么进一步提高螃蟹整体的养殖效益?孔祥华专门拿出10亩蟹塘,试验“鲈蟹混养”新模式。

“单养螃蟹时,蟹塘里有很多水螟蛾,它们不但和螃蟹抢食物,还容易引发螃蟹病害。加州鲈鱼以这些虫子为食,粪便还能促进螺蛳繁殖,让水质呈现肥、活、嫩、爽的状态。”在蟹塘边,孔祥华边走边给记者解释,“看这蜕下的壳,今年螃蟹规格不会小,鲈鱼我们也捞上来看过,都在8两以上。”

他现场算了一笔账,该模式下,每亩放500只螃蟹和1000条鲈鱼,以80%回捕率、鲈鱼每斤售价10元来算,亩均效益将增加4000元,“这可比单纯养螃蟹强多了!”

科技助力,不仅让螃蟹整体养殖效益增加,也进一步解放了蟹农的双手。过去,蟹农必须住在蟹塘边的看管房里,时刻监测水情变化,稍有异动就要排水和换水,给水里增氧。现在,“和丰园”自主研发了“e趣田园”综合管理平台系统,通过探头监控、在水里架设增氧装置,蟹农点击手机就可以远程操控。

“合作社的每个蟹农都有专属二维码,消费者在购买时,只要‘扫一扫’,不仅能定位到蟹塘地址,还可以查到螃蟹从幼苗到成熟的全过程。”孔祥华说,依托“e趣田园”,去年和丰园养殖的1000多亩螃蟹以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为卖点,全部以平均每斤高出市场价12元的价格被客户从网上订走。

创新无止境,铺就“致富路”

除了个人增收,孔祥华还将村民组织起来抱团发展,组建和丰园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蟹农提供水产养殖、水质处理、电商销售等技术指导。据悉,目前合作社已有成员105户,水产面积达3960余亩。

“合作社注重品质、统一售价,仅2019年一年合作社销售额就达到1496万元,社员平均增收5000元左右。”孔祥华说。

近年来,像孔祥华这样的一大批高淳“新农人”正努力创新,加快书写“小螃蟹”大文章——去年起,阳江、砖墙、淳溪区域内的2.1万亩土地被悉数流转,用于规模化、生态化养殖;今年,“蟹脸识别”等高科技鉴真溯源技术正式亮相,消费者通过小程序扫一扫蟹壳,就可以甄别自己买到的是不是正宗固城湖螃蟹。

在“新农人”的带动下,更多人走上小康之路。目前,高淳区螃蟹养殖面积超20万亩,年产量近1.7万吨,产值近20亿元。螃蟹养殖业还拉动苗种培育、水草种植、螺蛳、电子商务、商贸旅游、餐饮服务等20多个相关行业,形成了惠及10万多城乡居民的全产业链条。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杜莹

通讯员 杨军 邱霞

记者手记

创新让螃蟹吃出“新滋味”

高淳生态环境优良,水网发达,上世纪90年代,当地开始进行螃蟹养殖,到现在“固城湖螃蟹”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螃蟹知名品牌,获得全国首张有机蟹认证证书等多个“国字头”称号,螃蟹产业也成为全区重要支柱产业和特色富民产业。

近年来,一批“新农人”返乡创业,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为螃蟹养殖产业注入新动力,为传统蟹农植入新思维。他们摸索出来的稀放苗种、套养青虾鳜鱼、种植多样化的水草、投放活螺蛳、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等技术措施,让养殖出的螃蟹更加安全优质美味,也进一步延长了螃蟹产业链,带动当地更多农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