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京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现代农业丨南京六合:科技力量为农业生产装上“智能”引擎
发布时间:2020-08-31     浏览次数:     来源:

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社,根据农民需求提供订单种植、托管服务……在南京六合,“穿着皮鞋种田”成为现实。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建设,六合区农业种植“奏”响了农村农业改革的新乐章。

2019年,六合区被认定为江苏省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一年来,六合区围绕“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采取试点的方式,培育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形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建设的“六合模式”。

1+1>2,联合社释放组合效应

2019年10月下旬举办的六合农民丰收节上,六合区艾津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六合区天纬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六合区河王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正式亮相,开启了六合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建设的全新篇章,从种、肥、药到生产、服务、销售,联合社为农业发展撑直了“腰杆”。

联合社的成立,不仅为经营主体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也实现了内部资源的高效利用。

“机器有了,但过去机手不足,导致机械闲置订单却不能及时完成。”艾津稻业副总经理郑大伟算了一笔账,通过联合社调配机手,常年聘用机手只需要两个人,节省了70%的农机手费用支出。节省的费用用于农机购置,增加了农业机械服务能力。今年,该公司植保服务面积较2019年增加了2万多亩。

大郝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天纬联合社的成员之一,水稻种植经验丰富,但农机储备不足。以前,合作社负责人汤明法每到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前夕都要到处联系农机,加入联合社之后,只要提前提交计划,联合社就会为他安排好机械。目前,天纬联合社托管的6500亩地,由天纬公司负责技术指导、机械协调,大郝则承担起产前、产中的服务,为周边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全产业链的服务。

瑞景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是区艾津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员单位,自身具有育秧、插秧能力,原先只在合作社所在地周边服务。理事长孙斌说:“加入联合社之后,由联合社统一调配,服务范围更广了,自身收益也增加了。”

“我干我本行,你做你强项。”相关负责人表示,联合社合理调配社内资源,不仅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组合效应也不断释放,达到了1+1>2的效果,实现了农业种植效益最大化。

全程托管,订单种植,现代农民穿着皮鞋种田

初夏时节的乡间,一块块方整化农田“穿”上了淡绿色的外衣,秧苗渐绿,微风拂过,掀起阵阵绿色的“浪花”……农田间的水泥路上,横梁街道四新村的种植大户章瑞林正悠闲地散着步。

2007年,章瑞林在当地流转了600多亩地发展规模种植,但随着年轻人外出就业、老人留守,种田的人工成了他面临的难题,尽管后来减少了种植面积,但仍有些力不从心。人工种田模式在艾津公司入驻后成为“过去式”。从最初的植保托管到如今的全程托管,现在去田间看农作物成了章瑞林的休闲之旅。

金牛湖街道长山社区的朱建忠经营着一个家庭农场,有600多亩地。“全程机械化让农业种植轻松多了。”他颇为感慨地说,过去种田辛苦收入却不高。2019年底,朱建忠加入了天纬联合社,种子、肥料、药物以及后期销售都由联合社负责,自己只要按照联合社要求、在他们技术指导下做好植保。“投入减少了、人轻松了、农作物品质提升了,收益也增加了。”朱建忠算了一笔账,加入联合社发展订单种植后,自己年收入增加了20余万元。

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社会化服务,集中连片地推进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绿色高效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将人从田地里解放出来,更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做好指导与服务的同时,参与综合体建设的金牛湖街道、横梁街道和马鞍街道成立了综合体建设协调小组,为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建设保驾护航。

信息化管理,多平台投用,为农业生产装上“智能”引擎

在天纬联合社,一个实时反映农田状态、农机作业情况的大屏十分吸睛,这是天纬公司研发的基于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融合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及时掌握农作物生产状态、安排植保,还可以查看订单农户的信息资料、种植模式,加快了农业生产田间管理的信息化步伐。此外,该平台还可以了解社内农机的实时状态,做出高效调配。

农机手张尚兵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从夏收到夏种,雄州街道的农机手张尚兵一直很忙,在联合社的帮助下,他的订单一直没有断过。“过去往往饥一顿饱一顿。”张尚兵说,如今有了“组织”,机械利用率高了,收入也增加了。联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农机使用状态,就近安排接单,实现了高效调配。

2020年,六合区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监管平台六合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拓展了社会化服务平台功能,把3家联合社的农机纳入平台统一进行信息化管理,在农业机械上安装北斗农机作业智能终端设备,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实现机械的高效调配。

5月下旬,南京市首台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在竹镇立友农机合作社的基地里“下田”干活。与普通插秧机相比,无人驾驶机增加了北斗导航系统,通过控制面板进行定点信息设置,只要10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插秧作业,既减少了用工成本,也提高了机械化移栽作业的精准化程度。

此外,由六合区提出、开发的“滴滴农机”平台即将上线,该平台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内所有农机纳入平台统一管理,经营主体通过平台发布订单后,机手可接单,有效避免了农机闲着没订单、农户找不到农机等情况,为农机手和经营主体提供指尖上的服务。

科技力量的“入驻”,为六合区农业生产装上了“智能”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