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京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新技术加持,新机械应用,传统农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新农人王胜虎:种地千亩也是“小菜一碟”
发布时间:2020-08-21     浏览次数:     来源:

夏粮入仓,我市江宁区湖熟街道80新农人王胜虎喜获丰收——收获30万斤麦子,交售33万元,扣除每亩成本500元,净挣13万元。

扎根土地,耕耘十余载的王胜虎以丰厚的回报向父亲证明了种地也能致富。新技术的加持,新机械的应用,使传统农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截至2019年,我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6万人。

2008年,原本另有职业的王胜虎不忍心看着年过五旬的父母年复一年地操劳,于是他决定接过父母的担子,把父母承包的40亩地接过来耕种。

不同于父母的辛劳,新农人王胜虎更擅用农用机械,他告诉记者,“从育秧、插秧、施肥、病虫防治到收割,都可以用机械替代人力。”记者在王胜虎的仓库看到,仅四五百平方米的室内,停放了七八台大小不一的机械,有两米高的收割机、插秧机,还有半米高的无人植保机和育秧流水线设备等。

近年来,王胜虎又陆续承包了周边其他农田,截至目前,共有1300亩,有了机械助力,我一个人能忙得过来。王胜虎表示。

在王胜虎家碧绿的稻田边,记者看到3000余只黑头麻鸭,老远就听到嘎嘎嘎叫声一片,毛茸茸的一群小鸭子在田边觅食。王胜虎介绍,这是他今年新尝试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同样是种地,两代农人体验大不同、收益大不同:父亲王红根以前种植的是口味一般的杂交稻,现在有了口味更佳的南粳系列;以前病虫防治只能靠喷洒农药,现在有了更环保的生物技术,如性诱剂、杀虫灯等;以前老农人单凭经验施肥,现在有了更精确的“测土配方施肥”。

王胜虎介绍,在湖熟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他的农田应用了多项农业新技术,如“硬地硬盘育秧技术”“航空植保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

记者在湖熟街道农业服务中心遇到王胜虎的时候,正碰到他来领“2019年度江宁好大米银奖证书,红彤彤的证书上印着南京市江宁区胜虎家庭农场字样。据了解,这是由江宁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专家参与评审的专业评比活动,这既是稻米产品PK的擂台,也是江宁农户相互交流、借鉴的平台。

在新机械、新技术的助力下,种出好大米的王胜虎,自然有更好的收入。他家承包了1300亩土地,每年种植一季麦一季稻,今年还养殖了肉鸭,一年下来,约有30万至50万元的收入。

眼看着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父亲王红根打心底里高兴,从前他和老伴辛苦一年,年收入只有两万元。现在,他再也不说“种田比不得坐办公室,还不是要在外头晒太阳”这样的话了,他觉得“农民”如今已是一份有尊严又自豪的职业。“前两天,我刚续签了1300亩土地的租约,准备再干十年!王胜虎对新农人的前景非常看好。

通讯员 耿翔 丁倩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