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京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创新为南京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发布时间:2020-06-29     浏览次数:     来源:

22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的“2020南京创新周活动拉开大幕。当前,南京正在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也激发着农业农村创新风生水起,蓬勃发展。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南京以产业振兴为牵引,加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装备、新业态的应用示范,不断推动农业智能化、绿色化、精品化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用信息化、新技术武装新农人

眼下南京从南至北,翠绿的稻秧、忙碌的农民,勾勒出一幅绿色图景。在广袤的山间田野,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正造就新时代的新农民,手机成了南京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农具

梅雨季节水稻机插大田如何科学管理?”“水稻如何施用底肥,应撒什么肥,每亩用多少?以往,三夏时期农业生产上遇到问题,农民需要把农技专家请到田间来解决问题。如今南京有2.3万多名用户注册了农技耘APP,他们将各类问题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发到APP上,全省上万的农技专家24小时在线解答各类问题。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高点,将信息化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农技耘APP的推广应用,只是南京强化为农信息服务的一个代表。近年来,积极发挥部门网站、南京美丽乡村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作用,为农户提供政策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服务;依托我的南京”APP,为市民和农民提供特色农游”“农村土地权属等信息查询和政务服务功能。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传统的农业耕种情景如今已然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只需要按动几个按钮,无人插秧机就能按照规划好的路径进行作业。在六合竹镇,立友农机合作社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了夏种中新宠,插秧机采用北斗定位导航系统,只需定位水稻田的四周,将数据输入遥控设备,即可实现全程无人自动驾驶。

目前,南京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粮食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4%以上。全市新建实施市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17个,扶持设施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建设1个,实施32个粮食烘干中心燃煤热风环保升级改造项目。

用新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换新颜

南京坚持绿色发展,在传统农业上变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用科技、创新赋能的乡村振兴之路。

捕完这最后一网小龙虾,我就要开始栽秧种水稻了。在高淳阳江,得益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小龙虾养殖户刘北京靠着一季虾一季稻,每亩田纯利润能达5000元左右。近年来,南京积极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去年全市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4396亩,总面积达12701亩。

近年来,为了让养殖户提升经济效益,南京农业农村部门构建了蟹鲈混养百千万模式,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前提下,将加州鲈和河蟹进行混养。利用大口黑鲈这个高价值养殖对象来平衡单一河蟹养殖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同时,相对于原先高密度养殖模式,借助于养殖河蟹的生态环境,鲈鱼品质更优了。目前,这种模式可实现亩产一百斤河蟹、一千斤加州鲈,亩均效益一万元左右。

蟹鲈混养百千万是南京加快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步伐的一个缩影。科技的力量,让农业生产旧貌换新颜。南京遵照科学规律、秉持科学精神,用科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出许许多多的新模式:

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2019年全市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2019年全市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8家,面积2.85万亩,位居省内前列;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开展13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2019年全市农作物绿色防控产品使用占比达到85.1%;推广蔬菜轮、控、改、替、收全程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缓解了蔬菜连作障碍问题;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4%;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2019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比2015年削减超23%;探索农膜等农业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模式,在全市涉农各区建立不少于2个废旧农膜、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等田间废弃物回收试点,探索出以农药企业为龙头、以农业园区为主体以及以植保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三种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利用模式。

用新载体打造农业科技金招牌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不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还是新产业、新业态的闪亮登场,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波助澜。而建设集聚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的现代农业园区,以此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一直是南京三农工作的重点。

在南京,一南一北,有两颗明珠

去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南京市建设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南京成为全国首批获批建设的2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之一。农高区位于溧水,近年来,园区坚持绿色智慧主题,农业科技合作和创新资源形成集聚效应,生物农业不断壮大,新技术示范、新成果应用、新产品推广的优势日益凸显,不仅对南京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而且在长三角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0南京创新周将在农高区举办农业科技嘉年华·农高区专场,其中,最受瞩目的便是创新周高端论坛之一的国际未来食品峰会。近年来,未来食品研究已成为全球智慧农业发展的风向标之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前沿交叉学科。目前,白马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业已正式开工,这是一个集食品工业生产、食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环保、健康高效的集群式产业园。

南京国家级农创园位于浦口,作为华东地区唯一的农业科创中心,农创园不同于科研院所,也不同于产业园区,而是产业科技协调发展、资源要素融合聚集的创新平台。在建设之初,便明确提出打造世界知名农业硅谷的总目标和科技和产业融合、科技和企业融合、科技和人才融合、科技和科技融合、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路径。

目前农创园已建成2.6万平方米展示中心,正加快推进56.2万平方米科创中心A地块主体工程。此外,还制定出台专项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公共技术、公共活动、公共创新等四大公共平台,建成园区大数据中心、1700平方米共享实验室和一站式服务中心等。并且围绕高端人才团队、高科技农业企业、高水平基金开展招商引智,累计签约或注册项目126个,引入赵春江、邹学校等院士团队6个,初步形成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

盐水鹅是六合特色产品,通过直播间购买,这份4斤左右的盐水鹅打8折,还包邮……”在六合雄州街道大学生创业园的一间直播室内,钱仓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强脱掉工作服换上干净整洁的衬衫,跟着两位主播一起干起他的新农活——“直播带货。这是由市农业农村局、南报融媒体联合打造的一村一品 邀您尝鲜助农直播行动,帮农民带货,培训更多乡土主播是其使命。

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人才是关键因素。近年来,南京结合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日常话语习惯,深入浅出、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技术培训的效能。到2019年,全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6万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南京将培育和引导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提上新的发展高度,成果颇丰。在六合,江苏艾津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有一个由18名硕士和23名本、专科毕业生组成的农业服务团队,业界称之为绿领新农人;在溧水,华成蔬菜专业合作社先后引进16位青年大学生,实现蔬菜从育苗到生产到检测销售再到餐桌的全程产业链条。在政策上,为使更多高校毕业生来宁从事农业就业创业,市农业农村局和市财政局还联合下发《南京市引进青年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学费补助实施办法》,开展免学费补助。

为提升科技人员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南京重点打造三支队伍,除了打造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技能型人才队伍,还打造以领军型人才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和以农技推广人员为主力的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这片茶园是刚刚建成的标准化机采茶园和茶树母本园,原先这里茶树行径是梯田式的,特易积水,后来改造后,改成竖排,不仅易排水,更便于实现机械化修剪、采摘作业。站在南京市茶树良种繁育中心青山基地(南京雅润茶业有限公司),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江苏省茶产业技术体系南京推广基地主任李松感慨万千,他见证、服务、指导这片茶园从村集体茶厂一路成长为一家产值过千万的全茶产业链科技型茶业企业。

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推广,尤其离不开李松一样的众多扎根基层、服务农业的农技推广人员,他们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南京已培育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25个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和推广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