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京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驻村第一书记,“扶”出一个致富产业
发布时间:2020-05-25     浏览次数:     来源:

南报网讯 (南报融媒体记者 孙敬清  通讯员 杨坤 毕轶峰) 连日来,在六合龙袍街道赵坝村党群服务中心,村会计叶权特别忙。今年,村土地合作社将第一次分红,200多户村民翘首以盼。我要赶紧算好账,尽快把钱发到大家手中。叶权一边认真核算,一边向记者讲述赵坝华丽蝶变的故事。 

毗邻长江的赵坝村,位于龙袍街道东南端,滁河绕村而过,村内水网密布,虽处江北,但俨然江南水乡模样。赵坝因水而美,也因水带来了大问题。由于地势较低,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梅雨季节,这里时常发生涝灾。200320072010等年份的夏季暴雨,给村民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

一次次的洪涝侵袭,刷新了村民们对种田的认知:与其劳心劳力种水稻,不如无为而治种玉米。但玉米相比水稻,效益偏低,2015年,赵坝村集体收入6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20元,均处于全街道最低水平,次年被确定为市级经济薄弱村。望着一片片低效耕地,村党总支书记杨吉平曾急得直挠头。 

2016年,原市农委农业处处长季国军,被派驻到赵坝村担任第一书记。本着先脱贫、后富民的发展思路,季国军一边带领村两委班子前往无锡、泰州等地考察学习开眼界、拓思路,一边走村入户上门调研寻良策、找出路。坐拥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临江的生态优势,赵坝有着发展优质稻米产业的先天条件。” 通过调研,季国军找到了方向。

产业定位明确,改变这片土地易涝体质成了关键。在季国军的积极对接协调下,市级高标准农田与水利整合项目落户赵坝,对3600亩农田进行高标准改造,建设灌排沟、排水沟穿路涵、农田林网等,确保旱能浇、涝能排,同时配套全程机械化和粮食烘干设备,打造赵坝现代农业基地。 

一个项目从立项到验收,中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曲折。杨吉平介绍,项目推进过程中,规划图与现实需求发生龃龉等类似问题不少,季国军和继任的第一书记、市畜牧家禽科学研究所所长伍冠锁,一茬接着一茬干,进现场、下工地、跑部门,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项目早建成、早见效。经过近两年紧锣密鼓的建设,一幅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的美丽画卷在赵坝绘就。如今,走进赵坝,轮作休耕的土地上,大片紫云英迎春盛放,为水稻种植孕育绿色希望。 

昔日洪涝多发地,变成旱涝保收田,打开赵坝发展新局面。村里2017年就甩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2018年,赵坝依托村集体合作社——六合区圩里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流转了6个村民小组200多户村民的1200亩土地,进行村集体经营,种植南粳9108和南粳46水稻品种。因土壤肥沃、水质较好,这片土地种出的大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颇受好评,在2018年度南京地产优质稻米评选大赛中,一举获得南京好大米银奖。同时,这里还成为20金陵味稻核心规模种植基地之一,担负起了带动全市优良食味稻米产业提升的重任。 

优质农产品想要实现优价,还需品牌加持。赵坝村注册赵坝紫雁商标闯市场,品牌寓意紫气东来、大雁高飞,寄托着全村增收致富的希望。杨吉平告诉记者,品牌虽成立时间不长,但凭借良好的品质、亲民的价格,赵坝紫雁赢得了好口碑,在业内已小有名气。去年,合作社生产的大米早已销售一空,净利润约40万元。 

品牌赋能优质稻米产业,赵坝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丰收。去年,赵坝村集体收入已达180多万元,较2015年增长了约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至25500元。

脱胎换骨的赵坝村,正在筹划扩大优质稻米种植规模。赴任不久的第一书记、市农产品质量检测院副院长李文杰,踌躇满志,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番。赵坝村背靠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江苏龙袍长江湿地公园,是周边市民休闲游的绝佳目的地。我们还计划沿滁河大堤种植樱花、海棠、桂花,营造花海景观,打造网红打卡地,努力串起一条水稻种植、初加工、乡村旅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链,走出一条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