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南京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荒山披“绿衣” 变身“花果林”
发布时间:2020-04-17     浏览次数:     来源:

南报网讯 (南报融媒体记者 倪缪康) 从南京主城沿着绕城高速一路向北,驶入六合区东部干线不久,远远就能看见在道路东侧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头,这里便是金牛湖街道马头山村。过去,马头山村以采卖石料为主要收入来源,禁采沙石后,村集体经济几乎断了根,每年都要靠外部输血 

如今,曾满是荒草与乱石的山头披上了绿衣,一条以农业种植为基础、以项目为支撑、以低收入农户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这里成了令人流连的花果林 

经济果林撑起脱贫产业

芳菲四月,走上马头山,远眺景色宜人,虽然已过花期,沿路不少杏树上还有点点红花点缀。以前这里因采石造成山体裸露,村里经过商议,决定将低效土地挖掘利用,发展农业种植,才有了如今这般模样。要致富先修路,马头山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同喜告诉记者,2016年底,依托市审计局等部门的有力帮扶,村里在山上修建了梯田,建成10公里长的环山通道,种植了3000多棵杏树、500多棵桃树以及其他各类果树近万棵,将荒山打造成了经济果林。

村里请来了专家,根据土壤状况从山东引进新的杏树品种,没想到长势喜人,现在村民都喊它们发财树王同喜说,今年的杏子再过一个多月就将上市,最贵的珍珠油杏能卖到50元一斤,3000亩林地至少有10多万元的收入。

2017年,马头山村与市畜禽养殖所达成扶贫养殖项目合作协议,利用林地果园间隙地分片圈养家禽,家禽在林间采食的同时还能形成生态循环,一举两得。2019年,马头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66万元,比2015年增加两倍,市级经济薄弱村的帽子也随之摘掉。 

集体经济播下富农种子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老百姓的家底也要厚起来。村两委积极带动村民探讨致富办法,精准施策,确保一个不掉队。 

家住马头山脚下大营郝组、今年62岁的村民郝庆树告诉记者,村集体将经济林的日常维护都交给了周围的村民来打理,他现在单参与果树维护这一项,每年就有4万多元的收入,放在以前想也不敢想。 

官塘邓组居民邓发武的妻子因患病没有劳动能力,儿子还在上学,全部收入来源就靠他一人在周边打零工。村里从马头山经济林建设获取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免费为邓发武提供猪苗、鸡苗、籽种等,产生收益全部归其所有,第一年邓发武就增收1万多元。现在,邓发武一家盖起了新房,他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日子越过越红火。只要想动手,村里来想办法。像这样免费领取种苗的低收入农户,村里还有10多人。 

村里又在山脚下划出30亩闲置土地,作为公益蔬菜基地供低收入农户免费认种。马头山村鼓励他们比着种、赛着养,定期检查种养情况,通过赠送肥料、饲料等方式予以奖励,并多方帮助落实技术、销售等扶持措施,全力培育邓发武一样的先富典型 

乡村农业经营全新蝶变

打赢脱贫攻坚战,马头山全村上下拧成了一股绳。向高效农业求收益,乡贤能人也纷纷站出来,围绕马头山策划符合村情实际的增收项目,居民们有了全新的农业经营观念和管理方式。

在马头山村村部,记者见到了电商超市带头人吴伟平,他正在货架上整理清点刚刚收到的网兜,为即将上市的杏子包装做准备。记者了解到,2017年,村里由吴伟平带头建起了马头山人区域农业产品商标,利用电商平台对外销售绿色农副产品,产生了不俗的收益。我们准备把马头山人品牌进一步做大,将山上产的杏子、桃子进行深加工,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致富,产生更多收益。吴伟平说。

与此同时,马头山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更成了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目前,马头山村正在与相关公司商谈合作,依托马头山自然资源和背靠金牛湖旅游胜地的区位特色,借力绿色农业建设良好势头,打造杏花山乡村特色旅游IP,培育新的乡村消费场景,将其变成市民游客乡村休闲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