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脱贫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7065人,累计脱贫率84.1%;累计脱贫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15个,脱贫率为80%,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浦口区近日晒出的这张脱贫“成绩单”,让人眼前一亮。
“十三五”以来,浦口区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积极组织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确保今年不折不扣地完成“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00%脱贫、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100%摘帽”的目标任务。
党建引领脱贫跑出“加速度”
时值仲夏,位于老山脚下的大埝社区绿树掩映,风光秀丽,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前往感受骑行的乐趣、体验乡村慢生活。
殊不知,这个生态宜居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五年前还是一座“养在深闺”的闭塞山村,曾是浦口区的经济薄弱村。“此前,大埝社区两委班子组织软弱涣散,干事创业氛围不足,村民与党员干部之间无形中产生了一道鸿沟,拖慢了大埝发展步伐。”浦口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两委”班子作为基层党组织,是否团结有力能战斗,是否能带领群众跟党走,是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浦口区深谙其道。2013年,时任张圩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明海,被组织调至大埝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承担着带领社区百姓脱贫致富的艰巨任务。
群雁高飞看头雁,群羊奋进看头羊。甫一上任,刘明海就沉下身子去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为社区发展“把脉问诊”。在刘明海的示范引领下,社区其他班子成员主动作为,“带领大埝富裕起来”成了党员干部共同目标。有了方向指引,广大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足两年的时间,大埝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均翻了一番多,迅速甩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经过五年的发展,这座曾“穷得连路灯、自来水都没有”的小村子,实现了“华丽转身”,一跃成为江苏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江苏省休闲农业观光示范村、江苏省水利风景区、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南京市城市管理示范区、南京市水美乡村、南京市最具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浦口区十颗明珠之一,并连续三年取得浦口区“和谐社区”生态旅游主导型社区第一名的好成绩,创造了脱贫致富的“大埝速度”。
在浦口,像大埝社区一样通过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脱贫致富的社区(村)并非个例。近年来,浦口在推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区负总责、街道落实、村组联动”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同时,不断强化扶贫力量。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三强两好”的选人用人导向,选派有思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致富带富能人到村(社区)任职,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和能人典型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补齐配强扶贫工作队伍;开展结对帮扶,深入实施“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活动,确保低收入农户每年每户不少于1000元的钱物帮扶标准,切实帮助扶贫对象化解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如今,在浦口,“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为高质量脱贫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打好“精准牌”脱贫按下“快进键”
夏日炎炎,恰逢西瓜大量上市,“吃瓜群众”得以大快朵颐。然而,早在两个月前,星甸街道的邵贤豹就尝到了西瓜上市的“甜头”。
今年,邵贤豹种植的数十亩西甜瓜(西瓜的一个品种,又称小西瓜)喜获丰收,吸引众多“吃瓜群众”前往采摘。同时,他还借力电商,拓展销售途径,部分西甜瓜甚至远销辽宁、广东等地。前不久,邵贤豹种植的西甜瓜已全部售罄,实现销售收入数十万元,这让他乐开了花。“如果不是精准扶贫,我哪儿有今天!”邵贤豹感慨道。
提及精准扶贫,邵贤豹的脑海中又浮现起创业前期的那一幅幅画面。由于父母年迈体弱,哥哥患有智力障碍,一家人过着异常清贫的生活。退伍返乡后,邵贤豹决定自主创业,创设家庭农场,从事蔬菜瓜果种植。
创业伊始,邵贤豹就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星甸街道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浦口区扶贫基金会星甸街道分会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与其对接,并先后为其提供担保贷款以及50万元的贴息贷款。渡过资金难关的邵贤豹,很快实现盈利,就此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功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为帮助邵贤豹找到更加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星甸街道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还专门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前往提供专业指导。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邵贤豹种植的西甜瓜甘甜可口,备受市场青睐。逐渐走上规模化经营道路的邵贤豹家庭农场,在去年还被浦口区农业局命名为“区级示范家庭农场”。
在浦口,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邵贤豹”们还有很多。为实现高质量脱贫,浦口区坚持因人施策,通过建档立卡,对低收入农户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施策,确保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
近年来,浦口区始终坚持脱贫攻坚“一盘棋”思维,充分整合民政、教育、人社、卫计、住建等部门力量,建立健全“能保尽保”扶持机制、教育救助保障机制、医疗救助保障机制、住房保障提升机制、资产收益扶持机制以及自助互助机制等扶贫机制,让不同致贫“症结”的贫困户均有相应保障,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能保尽保、应助尽助、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输血”变“造血”脱贫注入“新动能”
走进星甸街道王村社区,干净整洁的道路绵延不断、白墙黛瓦的建筑错落有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里在2016年还是一座交通闭塞的市级经济薄弱村。
位于苏皖交界处的王村社区,交通不便,曾经的出村道路,还是上世纪90年代修的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运输车进了村,会车、掉头都很难。村民长期以种植水稻、小麦和经济作物为主。各家守着几亩地,富不了也饿不死,村集体虽然不欠外债,但也没有什么收入。家底太薄,积贫积弱,村里几十年不变样。
怎样打破这一僵局?2016年开始的南京新一轮扶贫开发,给了这个经济薄弱村一个“涅槃”的机会。在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下,王村社区沟通外界的道路更加通畅了,还建起了蔬菜大棚,种植果蔬等高效作物。
凭借结对帮扶项目,王村社区集体经济大幅增加。有了经济基础,社区党总支通过精心谋划,牵头组织实施土地流转租赁,以每亩7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了千亩良田,发展高效农业项目,100亩蔬菜大棚、300亩芡实种植、50亩龙虾养殖……去年,社区成功掘得了“第一桶金”——集体收入达120余万元。“发展高效农业,低收入农户优先种养,很快摆脱了贫困。过去两年多共脱贫101户,204人,占全村贫困户总数的90%。”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社区的扶持下,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越来越快,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指日可待。
送吃送喝不如送项目,给钱给物不如给条路。近年来,浦口区坚持“做大产业、整合资金、形成机制”,稳步提高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做到贫困群众增收能力和乡村产业发展能力双提升,增强经济薄弱村“自我造血”功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为高质量脱贫注入强劲“动能”。
着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实施差异化扶贫举措,推动集体物业经济、光伏产业、农业电商、乡村旅游等扶贫项目落地,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整合投入各级各类资金。统筹协调各部门扶持农村发展的各类项目资金向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倾斜,一事一议、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各类项目优先考虑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帮助改善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
当下,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阶段,浦口区上下主动担当作为,将继续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任务、最大的民生,积极用好各项政策,努力汇集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金,全力以赴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去推进。浦口人把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检验“四个意识”是否牢固的标准,用实际行动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担当。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去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浦口将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让全体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享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红利。
用“对标找差、创新实干”的方法去落实。“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今年全市工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具体到浦口扶贫工作中,就是既“对表”,把上级要求落实到位;也“对标”,学习苏南、浙江等地在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江宁在村集体增收方面的有效做法,建立长效机制,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